【傑出獎】
獲獎人:李承恩(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)
論文標題:認識與後設認識—賈央塔《正理之花.非二元識論章》譯註與研究
指導教授:林鎮國、何建興
論文摘要:
《正理之花》(Nyāyamañjarī)是印度正理派(Nyāya)哲學家賈央塔(Bhaṭṭa Jayanta,約840-900 CE)的重要著作,其中的〈非二元識論章〉(Vijñānādvaitavādaḥ,下稱識論章)涉及他對佛教中以陳那(Dignāga,約480-540 CE)、法稱(Dharmakīrti,約600-660 CE)為首的「識論(Vijñānavāda)」立場的批評,本文特別聚焦於認識與後設認識的討論,對〈識論章〉進行哲學研究與梵本中文譯註,主要的問題意識為:對賈央塔而言,認識經驗是什麼?
因此,本文藉由探討以下議題:形相(ākāra)、量論(pramāṇavāda)、自證(svasaṁvitti)、反思認識(anuvyavasāya),分析賈央塔和識論的爭論,特別是釐清陳那的回憶論證和法稱的共同知覺限定(sahopalambhaniyama)論證,說明識論如何宣稱僅有認識為唯一存在,並且在認識當下必然具有對認識的反身性意識;相對的,賈央塔如何基於認識的因果關係而反駁識論,指出必然有外在對象的存在,且認識僅能在後續被反思認識所經驗。最終本文試圖證成如下核心主張:「站在正理派的立場,所謂的認識就是透過因果關係認識到與認識相異的對象,因此不可能有自證」。
論文網址:https://hdl.handle.net/11296/d9yq64
獲獎理由:
本文的重點在於重建正理派與佛教的知識論對話,說明認知如何與後設認知相關,除了重構雙方的思想與論證以進行哲學分析外,也對原始文獻進行中文譯註,對印度哲學的原始材料研究有極大貢獻。對於賈央塔或《正理之花》中文學界目前還未見任何研究,此文獻在印度知識論傳統中有不可輕視的價值,期盼未來中文學界在本研究的基礎上能開展更多的討論和相關研究。
賈央塔作為舊正理派後期的重要哲學家,清晰地論述了實在論與觀念論的爭議,深入討論了自證和反思認識。這些議題與當代現象學和意識哲學的相關研究可以展開對話,這也展現了印度哲學史上的古老論辯對於當代哲學的價值和意義。本研究正是一個好典範。
本文為台灣數十年來第一篇關於印度哲學文本的細緻研究。作者對於國際知名學者論點和翻譯做出反省和商榷,雖尚未能與國際學者並駕齊驅,但已經充分展現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氣魄。以碩士論文的水平能夠深入到梵文原典甚至完成長篇幅的譯注,實為數十年罕見的優秀作品。
獲獎感言:
非常謝謝評審老師們的肯定,很高興能夠獲得這份殊榮,請讓我將這份榮譽歸屬給以下三位老師:林鎮國老師、何建興老師、耿晴老師,他們辛勤的指導與訓練成就了今日的我,在此致上最深的感謝。期盼這篇論文能讓更多人認識印度哲學,並加入研究的行列,也希望自己能夠帶著這份好運,繼續前進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