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研院歐美所學術演講
講題:該如何更有德?Is there anything problematic about using biotechnology to help one be more moral?
主講人:黃珮華︱University of Adelaide, Australia)
與談人:林雅萍︱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醫學人文暨教育學科 & 公共衛生研究所
主持人:陳湘韻︱歐美所
日期:2025/02/13(四)14:30
地點: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大樓 1 樓會議室
講者簡介:黃珮華現為澳洲阿德萊德大學(University of Adelaide)助理教授,在此之前曾於荷蘭鹿特丹伊拉斯謨醫學中心(Erasmus Medical Centre)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兩年。黃珮華的研究興趣主要聚焦於生醫倫理學(Bioethics)中較具有政治哲學色彩的議題,相關學術著作可見 the Journal of Medical Ethics, Bioethics, the Journal of Medicine and Philosophy 等生醫倫理學界、醫學哲學界之期刊。
大綱:
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?過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但,問題是,該怎麼改?近年來,許多哲學家援引道德心理學等相關領域之科學研究成果,主張對人類在道德上的不完美有其生理基礎。這些哲學家進一步論述,倘若人類的道德感、道德判斷等皆會受到生理上的影響,那我們不該屏除透過生化科技作為讓人更爲有道德的方案的可能性。甚至,全人類都應該(ought to)接受可以使人更爲有德的生化科技。這樣的主張,在學界中稱為 Moral bioenhancement(暫譯:生化道德增益)。在這場演講中,我將會簡單介紹 Moral bioenhancement 的相關討論,以及我的看法。我主張,目前學界針對這個議題的討論所採用的進路,錯誤聚焦在使人更爲有德的這個過程是否使用了生化物質,我稱此種進路為以方法為討論主軸之進路(means-centred oriented approach )我主張,我們應該思考的是,這些希望協助他人成為更有道德的人的道德增益介入,是否對他人作為一個道德行為者的自主能力產生不良影響。從這樣的角度看,事實上,連看似最無害的道德教育都可能有問題。我稱此為以自主為討論主軸之進路(autonomy-centred approach)。我將會說明我是如何援引當代英美分析領域中,女性主義哲學家所提倡的關係自主(relational autonomy)這樣的觀念來建構我的批評與論述。